
行業動態
johamu · Industry News
從移動醫療到互聯網+
? ——轉載自生物谷和資訊來源網
雷 云
在醫患矛盾突出的當下,移動醫療給了人們一絲希冀:通過醫療的互聯網化來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。只是這點美好或許將要遭受赤裸裸的現實考驗。
關于移動醫療,美國醫療信息與管理系統協會(HIMSS)給出的定義是,通過使用移動通信技術,比如PDA、移動電話和衛星通信等提供醫療服務和信息。不難發現,移動醫療多指通過移動互聯網提供診斷和治療服務,而移動健康則是一個更為寬泛的詞匯,它另涵蓋了非診治環節的健康監測,比如健康手環、心率監測設備。
從發展脈絡上看,移動醫療大致可分為“墻內”和“墻外”兩類。“墻內”移動醫療,指的是醫院醫療信息化從PC端到移動端的延伸,用戶多為醫生,適用范圍局限于醫院內,使用過程偏“診中”和“療中”。簡言之,“墻內”是針對醫院和醫生的2B生意。
“墻內”移動醫療給醫院和醫生帶來了很多變化。上海京頤投資人、弘暉資本創始合伙人王暉曾講述了他的親身感受。王的父親是一家醫院的院長,在王父行醫的年代,下班回家的醫生,沒有任何工具可用來監控患者病情,因此一旦病人情況危急,接到電話后他就得騎自行車匆匆返回醫院。
現在,這位老院長的新同事們,在這方面已便利得多。隨著醫院信息系統與云端的連接,這幫年輕人通過大屏手機上的App,可以查看包括病例、檢驗報告、影像資料等病人所有信息。他們還可以通過手機與值班護士互動,然后遠程下達醫囑,而該醫囑將同時被傳送至護士站、配藥房以及主任醫師的手機或PC上。
“移動醫療,實現了診療流程的進一步規范化、簡單化和實時化。”在王暉看來,這種能夠幫助醫生更為有效地工作、使之獲得更大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工具一定會受到他們的歡迎。
事實的確如此。目前,國內各家醫院對“墻內”移動醫療基本持開放和擁抱的態度。
當然,這并非意味著醫院已對移動醫療創業者敞開了大門。相反,創業者依然面臨重重壁壘。
首先,門檻極高。一般而言,在行政壟斷領域,任何一個新項目的引入,都需要相關權力部門的評估,至于該項目技術水平的高下,似乎并不那么重要。對于希望打入“墻內”的創業者說,“搞定醫院一把手”才是最關鍵的一環。不過,隨著醫療服務市場化改革的推進,這一門檻或將被逐步削低。
其次,數據壁壘。愛康國賓董事長張黎剛曾對i黑馬說:“公立醫院擁有大量數據,但不能給你,不能開發,不能商業化,所以什么都不能做。”如今醫院不對外開放電子病歷(EMR)數據,患者自己也沒有。因此很多創業者只能為患者另做一套數據,但這套數據能否拿來用,能否作為醫生的診療參考,都存在很大疑問。
第三,標準的不統一。由于中國醫療行業信息化缺乏頂層設計,加之國內醫院體系龐大,此類產品進入醫院時,都要重新做一個系統接口。舉個例子,如果A醫院的五個系統接口是由5家不同公司開發的,而B醫院的情況是一家公司的接口連著另外四家,這造成的結果是,醫療IT產品復制成本和交付成本極高,這也同時限制了企業的生產能力。
第四,醫保也是創業者們需要克服的難關之一。國內多個城市已在實施“智慧城市”戰略,醫保卡與交通卡、老年證及銀行卡綜合在了一起。未來,為醫院做一個App并不難,難的是你能否對接醫保入口。如果創業者能夠解決這一問題,則成功近在咫尺,不然只能繞著這堵墻原地打轉。
由于醫療資源具備稀缺性,許多創業者甚至認為,“墻內”是否移動無所謂,因為這一市場更多由醫院主宰,而非網絡平臺。因此這群懷有再造醫療行業理想的創業者,選擇了站在“墻外”,用脫離體制的方式面向患者做院外服務,他們通常切入的環節是問診。比如好大夫就是一個提供院外醫患交流的平臺,而春雨掌上醫生則可以讓患者在就醫前查詢自己有可能罹患的疾病,并向專業醫生提問。
“墻外”創業者也有自己的生存邏輯。首先,由于大多數患者90%以上的時間都待在醫院外,其間基本得不到任何醫療服務,而移動互聯網可以補上這個缺口。“墻外”創業者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網,將過去醫生只能在院內提供的服務延伸至院外。相對而言,面向2B的“墻內”生意更容易做,因為醫院資金充裕,他們也已開始重視信息化。
正如中衛基金合伙人李文罡所言,目前該領域的根本問題還是商業模式,技術倒是次要的。“醫療健康產業相對保守,很難一下子出現一項顛覆性技術。在現有技術基礎上,如能找準用戶需求并架設好商業模式,還是有很多機會的。”
這恰恰是行業的普遍困境,很多從業者坦言,這個行業太難做了。正如春雨醫生,深耕多年,積累了一批用戶,卻始終無法實現價值變現。
從移動醫療到網上藥店,互聯網滲透到各行各業。如何插上互聯網的翅膀,抓住機遇騰飛值得探索。